澳门永利皇宫- 永利皇宫官网- 永利皇宫娱乐城 2025
1958~1978年,轴承行业经过改组与调整,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产品产量及品种不断增加。1958年合中铁工厂改名为青岛轴承厂后,国家投资改造扩建,至1963年已达到年产30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增加到42种,除单列向心球轴承外,又开发了推力球轴承、双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等,精度均为普通级。1962年,该厂为满足轴承配套需要又添置设备,开始试制5/16″、3/8″渗碳钢球,1963年批量投产,精度为Ⅲ级,年产量200万粒。1964年,青岛市重工业局根据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决定该厂停产轴承,转产钢球,改名为青岛钢球厂。1965年该厂实现了全面转产,并开始承担军用微形钢球的试制。从此,产品不断更新,产量稳定增长。至1978年,钢球品种已增加到82个,产量达到1.8亿粒,产值461万元。1966年,青岛轴承生产合作社(其前身为1958年9月创建的青岛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工业用8205、8206两种推力球轴承,当年生产2525套。1967年改名青岛轴承厂后,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建,逐步形成工业轴承生产能力。1969年,204、205两种型号的向心球轴承投产,产量达到了11万套,为该厂发展成为轴承专业生产厂奠定了基础。1970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确定该厂以滚针轴承为产品发展方向。1971年正式投产滚针轴承,1973年滚针轴承品种增加到10个,滚针规格达到35个。1980年轴承品种增加到70多种,年产轴承能力达到60万套,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初具规模的轴承专业生产厂。
1979~1986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各企业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轴承生产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逐步转向高精度产品。青岛钢球厂1980年钢球产量达到3.6亿粒,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3年后,又相继研制成功0.5毫米铍青铜球、3/16″无氧铜球、YG8合金球、黄铜球、奥氏体球、玛瑙球、宝石球等新品种,并迅速组织批量投产。其中,为航天工业部研制的3/16″无氧紫铜球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精度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替代了进口。
1987~1990年,轴承行业的企业结构做了部分调整,轴承生产仍在不断发展,产量逐年提高,生产规模继续扩大。1988年,新建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生产轴承环毛坯。同年,青岛第二轴承厂并入青岛石油机械厂,仍继续生产轴承产品。1990年末,青岛轴承厂、青岛钢球厂、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共有职工2330人,固定资产原值2308万元,工业总产值2665万元,利润总额417万元。年生产轴承216万套、钢球6亿粒。产品品种:工业轴承有单列向心球轴承、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两大系列7种型号70多个品种;工业钢球有不锈钢、甲组钢、轴承钢、铜、银、铜镍合金、渗碳钢等材质的球,公称尺寸从直径0.5~25.4毫米,精度为G3~G200共10个等级、300多个品种。
青岛市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始于60年代,生产企业只有青岛粉末冶金厂一家。1963年6月,为筹建粉末冶金生产厂,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抽调人员成立试制和筹建小组。同年底试制成功还原铁和铁基粉末冶金水车轴套、汽车钢板弹簧轴套等。为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同年末将自行车零件厂改建为粉末冶金模具厂。1964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还原铁粉,同时为胜利油田生产硬质合金喷嘴,初步形成专业生产能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65年,经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青岛粉末冶金模具厂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下设实验厂(即青岛粉末冶金厂),形成了厂所合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当年生产铁基制品55万件、硬质合金1681公斤,工业总产值175万元。1966年,产品归口第八机械工业部管理,产品方向转向试制生产农业机械、拖拉机、柴油机用粉末冶金制品。重点生产导管、衬套、轴承、机油泵转子、机油泵齿轮等100多个品种。1967年,国家投资40万元在该厂建成一条长40米的隧道窑。投产后,该厂生产基本实现连续化和半自动化,年产铁粉从100余吨猛增到700多吨。
随着粉末冶金制品在机械产品上的广泛应用,为便于行业管理,1969年,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实验厂由手工业管理局划归重工业局管理,仍归口农机行业。管理体制改变后,该厂于1968~1974年期间又添置了5台推舟式带保护气体的铁基制品烧结电炉,使铁基粉末制品生产的关键工序,由原来的反射炉烧结改为用电炉连续烧结。铁基制品的产量由年产200万件提高到400多万件。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亦有了很大提高。1971年开始生产切削刀具和可转位切削刀具,其中YT5、YT15、YT20等型号硬质合金刀具,填补了山东省内YT硬质合金空白,最高年产量达72吨。1980年开始投产铜基粉末冶金制品,主要产品有各种铜基含油轴承、轴套、轴瓦等100余个品种,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分别用于家用电器、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内燃机、汽车、仪器仪表、轻工机械等,年产270万件。
1981~1985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研制生产粉末冶金制品。青岛粉末冶金厂开发了非标准刀具和工模具等异型产品,累计制成500多种硬质合金制品。该厂为卷烟厂研制卷烟机用的水性纸切纸刀和切纸轮,以及方刀和圆片刀,与高速钢制品比较,工效提高10倍,寿命延长10倍,分别填补了国内和山东省内空白,产品供应全国146家卷烟厂。该厂被中国烟草工业总公司列为卷烟厂用刀片的定点生产厂。该厂研制成功的牙膏皮冲模,每套可冲制牙膏皮150~250万支,使用寿命比原来的合金钢模具提高375倍。至1985年,该厂已能生产铁粉和铁基、钨基、铜基粉末冶金制品1500多个规格品种,年产铁粉707吨、粉末冶金制品597万件/993吨,成为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1984年6月,该厂改名为青岛粉末冶金厂。
1986~1990年,国家批准对青岛粉末冶金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415万元,新置设备仪器86台,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向轿车、摩托车、冰箱压缩机用粉末冶金结构件方向转移,先后开发了微型汽车结构件、摩托车结构件、复印机齿轮、冰箱压缩机结构件等28种高档次新产品。年产铁基制品500万件,年生产能力为900万件。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卷烟机刃具产量占全国的60%,跨入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粉末冶金生产企业之列。
1958~1978年,轴承行业经过改组与调整,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产品产量及品种不断增加。1958年合中铁工厂改名为青岛轴承厂后,国家投资改造扩建,至1963年已达到年产30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增加到42种,除单列向心球轴承外,又开发了推力球轴承、双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等,精度均为普通级。1962年,该厂为满足轴承配套需要又添置设备,开始试制5/16″、3/8″渗碳钢球,1963年批量投产,精度为Ⅲ级,年产量200万粒。1964年,青岛市重工业局根据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决定该厂停产轴承,转产钢球,改名为青岛钢球厂。1965年该厂实现了全面转产,并开始承担军用微形钢球的试制。从此,产品不断更新,产量稳定增长。至1978年,钢球品种已增加到82个,产量达到1.8亿粒,产值461万元。1966年,青岛轴承生产合作社(其前身为1958年9月创建的青岛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工业用8205、8206两种推力球轴承,当年生产2525套。1967年改名青岛轴承厂后,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建,逐步形成工业轴承生产能力。1969年,204、205两种型号的向心球轴承投产,产量达到了11万套,为该厂发展成为轴承专业生产厂奠定了基础。1970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确定该厂以滚针轴承为产品发展方向。1971年正式投产滚针轴承,1973年滚针轴承品种增加到10个,滚针规格达到35个。1980年轴承品种增加到70多种,年产轴承能力达到60万套,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初具规模的轴承专业生产厂。
1979~1986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各企业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轴承生产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逐步转向高精度产品。青岛钢球厂1980年钢球产量达到3.6亿粒,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3年后,又相继研制成功0.5毫米铍青铜球、3/16″无氧铜球、YG8合金球、黄铜球、奥氏体球、玛瑙球、宝石球等新品种,并迅速组织批量投产。其中,为航天工业部研制的3/16″无氧紫铜球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精度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替代了进口。
1987~1990年,轴承行业的企业结构做了部分调整,轴承生产仍在不断发展,产量逐年提高,生产规模继续扩大。1988年,新建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生产轴承环毛坯。同年,青岛第二轴承厂并入青岛石油机械厂,仍继续生产轴承产品。1990年末,青岛轴承厂、青岛钢球厂、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共有职工2330人,固定资产原值2308万元,工业总产值2665万元,利润总额417万元。年生产轴承216万套、钢球6亿粒。产品品种:工业轴承有单列向心球轴承、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两大系列7种型号70多个品种;工业钢球有不锈钢、甲组钢、轴承钢、铜、银、铜镍合金、渗碳钢等材质的球,公称尺寸从直径0.5~25.4毫米,精度为G3~G200共10个等级、300多个品种。
青岛市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始于60年代,生产企业只有青岛粉末冶金厂一家。1963年6月,为筹建粉末冶金生产厂,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抽调人员成立试制和筹建小组。同年底试制成功还原铁和铁基粉末冶金水车轴套、汽车钢板弹簧轴套等。为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同年末将自行车零件厂改建为粉末冶金模具厂。1964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还原铁粉,同时为胜利油田生产硬质合金喷嘴,初步形成专业生产能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65年,经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青岛粉末冶金模具厂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下设实验厂(即青岛粉末冶金厂),形成了厂所合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当年生产铁基制品55万件、硬质合金1681公斤,工业总产值175万元。1966年,产品归口第八机械工业部管理,产品方向转向试制生产农业机械、拖拉机、柴油机用粉末冶金制品。重点生产导管、衬套、轴承、机油泵转子、机油泵齿轮等100多个品种。1967年,国家投资40万元在该厂建成一条长40米的隧道窑。投产后,该厂生产基本实现连续化和半自动化,年产铁粉从100余吨猛增到700多吨。
随着粉末冶金制品在机械产品上的广泛应用,为便于行业管理,1969年,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实验厂由手工业管理局划归重工业局管理,仍归口农机行业。管理体制改变后,该厂于1968~1974年期间又添置了5台推舟式带保护气体的铁基制品烧结电炉,使铁基粉末制品生产的关键工序,由原来的反射炉烧结改为用电炉连续烧结。铁基制品的产量由年产200万件提高到400多万件。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亦有了很大提高。1971年开始生产切削刀具和可转位切削刀具,其中YT5、YT15、YT20等型号硬质合金刀具,填补了山东省内YT硬质合金空白,最高年产量达72吨。1980年开始投产铜基粉末冶金制品,主要产品有各种铜基含油轴承、轴套、轴瓦等100余个品种,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分别用于家用电器、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内燃机、汽车、仪器仪表、轻工机械等,年产270万件。
1981~1985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研制生产粉末冶金制品。青岛粉末冶金厂开发了非标准刀具和工模具等异型产品,累计制成500多种硬质合金制品。该厂为卷烟厂研制卷烟机用的水性纸切纸刀和切纸轮,以及方刀和圆片刀,与高速钢制品比较,工效提高10倍,寿命延长10倍,分别填补了国内和山东省内空白,产品供应全国146家卷烟厂。该厂被中国烟草工业总公司列为卷烟厂用刀片的定点生产厂。该厂研制成功的牙膏皮冲模,每套可冲制牙膏皮150~250万支,使用寿命比原来的合金钢模具提高375倍。至1985年,该厂已能生产铁粉和铁基、钨基、铜基粉末冶金制品1500多个规格品种,年产铁粉707吨、粉末冶金制品597万件/993吨,成为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1984年6月,该厂改名为青岛粉末冶金厂。
1986~1990年,国家批准对青岛粉末冶金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415万元,新置设备仪器86台,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向轿车、摩托车、冰箱压缩机用粉末冶金结构件方向转移,先后开发了微型汽车结构件、摩托车结构件、复印机齿轮、冰箱压缩机结构件等28种高档次新产品。年产铁基制品500万件,年生产能力为900万件。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卷烟机刃具产量占全国的60%,跨入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粉末冶金生产企业之列。